>
汉声图书 >
传统工艺/民间美术 >
[63、64]中国民间肖像画(繁体)肖像画,一种以轮廓线为主、虽加淡墨皴擦,却不重真实光影的绘画技法,这种画法使肖像容貌显得天朗地清,展现开阔雍容的福气模样……
《中国民间肖像画》一开场,便以连续31页的篇幅,展现画师如何以炭笔画法,一笔一画还原五十年前斑驳老相片里的主角。随着动笔开眼、涂刷双眉、完成鼻子、唇形和嘴巴、勾勒轮廓……相片里的人彷佛穿越时空,鲜活地浮现在画师的画布上。
1992年,汉声编辑在南京发现了一部清末民初的肖像画稿──《追容像谱》,里面收藏了数百幅毛笔绘成的人像写真。无疑的,它是当年的民间画师出于职业需要而汇集成册的。当我们看到这套很可能是目前世上仅存的一套中国民间肖像画谱时,内心兴奋又激动。翻开一页又一页散发岁月芬芳的裱褙册页,一张又一张中国面孔逐次展现;众多熟悉的容颜底下,其实正藏着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伦理、敬祀祖先而益发醇厚的文化传统。经过年余的策画和采访,这本《中国民间肖像画》终于诞生。
在《中国民间肖像画》中,我们把丰富的内容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以论述为主,内容包括:以十一天时间,同一地点现场记录一幅肖像画的诞生过程;报导台湾曾经营有五十年之久的老画室──「一笔画室」;详述肖像画在中国人物画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发展历程;包括大陆和台湾十五个城市肖像画店的第一手田野调查实录,例如1993年台中市平等街的「大森画廊」。下卷是珍贵的《追容像谱》,以原大尺寸、七色印刷,展现近二百幅头像,让读者亲眼目睹民间画师绘存的珍贵面容记录。
◎基本数据
出版日期:1994年4月
尺寸:30.8长 x 17.0宽 x 4.5高 cm
重量:1350 g
页数:198页
肖像画的由来
炭精肖像画,又称「擦笔画」,是西洋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在民间激发的新画种。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各城市都有了照相馆。人像照出现,刺激人们对纪念像的大量需求。由于早年摄影不普及和技术上的种种不便,摹仿相片的炭精肖像画应运而生。
推溯肖像画的渊源,中国古代本就有「成教化、助人伦、鉴善诫恶」的肖像,如西汉宣帝时画名臣图像于麒麟阁、唐太宗时的凌烟阁画像、唐人陈闳所画「八公图卷」属此类肖像。更享盛名的有唐代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这种宫廷的肖像画,慢慢也在民间,特别是官宦权贵和富有的家庭中流传开来。
由于千百年师徒相承,中国传统肖像画在民间画师手中,累积出完整的表现技术。毛笔、水墨丹青、绢帛、宣纸,加上中国人对容颜讲究的审美观,使传统肖像画达成一种以轮廓线为主、虽加谈墨皴擦却不重真实光影的表现法。这种画法使肖像容貌显得天朗地清,一幅开阔雍容、有福气的模样,深得民间百姓喜爱。清末之后,摄影渐趋普遍化,民间肖像画兴起了模仿人像摄影效果的炭精擦笔画。在民国初年至今的擦笔肖像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形精确的形貌,以及现实光影所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效果。
目录
《中国民间肖像画》.上
上海出版序-中国人容颜的光辉 4
一幅肖像画的诞生/钟有芳记录 7
迈入廿世纪的炭精人像画-访一笔画室/文:奚淞 39
中国肖像漫谈/文:张道一 51
中国传统的肖像画 文:刘道广 111
民间传统肖像画法过程──依清代丁皋『写真秘诀』的写真技法所绘/文:刘道广 116
明末曾鲸墨彩肖像画法/文:刘道广 118
从「卖太公」谈起民间肖像画的理论和发展/文:王达弗 119
中国各地民间肖像画师调查记 135-199
《中国民间肖像画》.下
出版序-来看祖先的容颜 4
图序
.台南石家祖先画轴 5
.曾姓五代祖先画轴 7
.遗经楼居民祖先画轴 8
.浙江楠溪江枫林村祖先像 10
.闽西民宅厅堂布置 12
.台南陈世兴宅正厅 13
.宜兰吴沙像 14
.台南麻豆林家祖厅内 16
.张秉鹏画像 17
.林文钦像 17
.石家祖师爷像17
.林右藻画像 17
.杨士芳画像18
.追容像谱 19
¥135.00元
¥99.00元
¥135.00元
¥135.00元
¥135.00元
¥135.00元
¥135.00元
¥162.00元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最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