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声图书 >
乡土建筑 >
[143]梅县三村(繁体)梅县三村
「它们之间是菜地、果园和水塘,拳头般大小的卵石铺就的村路弯弯曲曲连接这些围龙屋。村子里没有街道和巷子,非常开敞疏朗。这种没有结构的村落结构,是围龙村落的特色。」
梅县三村,指的是中国广东省梅县的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这三个村子是传统的客家村,村中保存许多大大小小的客家典型住宅──围龙屋。三村除了是客家聚落,更是著名的侨乡村,所以村中除了有清代中期以前的传统围龙屋,更有许多二十世纪初期,侨民返乡兴建的改良式围龙屋,可说是研究客家围龙屋颇具代表性的聚落。本书即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针对这三个客家村落围龙屋所做的乡土建筑调查报告。
围龙屋是中国五大民居型态之一,是客家人因应「小家庭大家族」的集体聚居方式,发展出的大型集合式住宅,因后方有一马蹄形的「围屋」,所以称为围龙屋。传统围龙屋以祖堂为中心,依需要向外增建,优点是机动性高,小家庭间互动方便;不过缺点是缺乏独立的生活空间。至于侨民回乡兴建的新式围龙屋,形制上仍以传统围龙屋为基础,但祖堂地位降低、供生活起居的厅堂地位提升;另外,新式围龙屋多属于一次完成的独立住宅,仅供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而已,与过去层层扩建,动辄上百个小家庭共同生活大不相同。
本书即是以论述、访谈等文字记录,配合57幅村落、屋宅测绘图和拓片,详细记录、介绍梅县三村围龙屋之演变段落,同时呈现出西方建筑带来的影响,以及客家人宗族观念的改变。
本书内容分为「人文历史」、「村落建筑」和「图版」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文历史」首先略述客家族群的迁徙历史,和客家聚落几种典型建筑型态:方楼、圆楼、五凤楼和围龙屋。接着介绍三村主要家族「潘氏」的发展过程、宗族组织,以及围龙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二部分「村落建筑」则以文字配合测绘图,深入剖析围龙屋的建筑形制及特色,及其在风水上意义。另外也比较了传统围龙屋与改良后围龙屋的演进变化,并介绍围龙屋的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部分为「图版集」。57幅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的测绘图、拓片,完整呈现三村环境以及每座围龙屋的不同特色。「梅县三村围屋谱」则是以实景照片和简介文字,逐一展现三村98栋围龙屋的样貌。
◎基本数据 |
目录
前言p.4
一、人文历史篇
第一节客家和围龙屋p.25
第二节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p.31
第三节海风万里故乡情p.36
第四节竹声蕉影的村落p.43
第五节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p.52
居民访问记p.57
二、村落建筑篇
第一节围龙屋的典型形制p.61
第二节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p.65
第三节围龙屋形制的诞生和演进p.71
第四节围龙屋的风水讲究p.82
第五节围龙屋的结构、构造和施工p.88
第六节其他类型建筑p.92
三、图版篇
总测绘图p.95
居住p.104
教育p.128
商业p.132
拓片p.133
梅县三村围屋谱p.135
梅县六记 文:成砚p.147
后记p.155
¥450.00元
¥450.00元
¥450.00元
¥450.00元
¥78.00元
¥72.00元
¥72.00元
¥70.00元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72.00元
¥78.00元
¥135.00元
¥99.00元
¥328.00元
¥486.00元
最近的评论